170:教唱歌的目的-《我真的不用靠颜值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柳依风当即认真练习起来。

    看着女徒弟轻松练习了两遍,没什么问题,陈昕鼓励两句便离开了。

    接下来二十天,陈昕几乎每天白天都在京舞忙着进行舞蹈排练。

    到了晚上,他则到公司和剪辑师,进行《绣春刀》的二次剪辑。

    二次剪辑之后,总片长预估会在四个多小时,接下来三次、四次剪辑,基本就是成片,可以教给后期团队,进行后期制作了。

    剪辑是对拍摄的一次再创造,十分重要。

    同样的毛片,交给更优秀的导演、剪辑师和一般的导演、剪辑师,剪辑出来的电影,夸张点说,电影讲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。

    《绣春刀》故事方面不存在这个问题,因为有原作打底,陈昕和剪辑师的一次剪辑很简单,就是把拍摄中最精彩的选取剪辑出来,分类保留。

    这是在片场能做的,后续的剪辑则要复杂、细致了许多。

    一些画面有内景、外景,有实景和搭制的景,同一景中的内容通常都是集中拍摄的,剪辑时要按照内容、顺序重新编排。

    影片中的重要镜头因表演或技术上的原因,往往要反复拍摄数次,后续剪辑也要进行选择。

    大部分的镜头都拍得较长,须从中寻找最为理想的剪接点;有些还要考量作长短镜头交叉出现的画面。

    连续拍了好多胶卷或者视频,需要在剪辑时分切成很多的镜头,再按照最有效的镜头顺序排列起来,等等。

    另外,还有声音部分,有先期、同期、后期三种录音方法。

    对这三种录音方法所录下的声带,也要以不同的工艺和方式进行处理,剪辑进去。

    先期录音大都是完整的唱段和乐段,须严格按照音乐的旋律和唱词与画面组合;

    同期录音的声带多半是“对形”的对白和音响效果,通常都和相应的画面同时剪辑;

    后期录音的内容有“对形”的对白、内心独白及旁白,有背景气氛音乐,有“画面”和“画外”的音响效果等等。

    不过声音剪辑,一般都是在后期制作,画面剪定的基础上进行。

    陈昕的二次剪辑,倒是不用把重点放在这上面。

    他主要的工作就是做挑选、拣选,把不同景、不同画面的镜头,按照想要的故事顺序,剪辑成一个通顺的故事。

    然后,三次剪辑,则是做减法,留下最精彩的,让时长更短,故事更精炼。

    等到剪辑完全确定后,才会进行后期更多的制作,加入配乐、更多音效,画面进行颜色的调整、渲染等等。

    直到最后彻底完成一部100分钟,适合在院线放映的电影。

    绣春刀这部电影,相较许多艺术片,节奏更快、打斗戏多、剧情密集,故而长镜头少,镜头很多。

    一般故事片少则几百个、多则上千个镜头。

    原电影拍摄时,拍了三千三百多个镜头,陈昕是在剪辑完成的原电影基础上拍摄的,加上修改剧情,总共还有三千个镜头。

    除了打斗情节,画面的变化,需要更多镜头展示,还有更多是对人物、氛围、情节的展示。

    如此才能让人物更鲜活,行动充满感情,而不是无意识、无意义的行动。

    譬如展现人物内心和导演思想的这个主观镜头。

    三弟靳一川去看郎中女儿张妍,这个主观镜头的运用,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。

    镜头一开始是从院外越过院墙进入院内的,本来翻院墙看姑娘这种故事应该是偷偷来的,导演直接把这个视角给观众,就让观众体会到三弟一川的偷窥时的那种感觉。

    整部电影的基调是阴暗的,但郎中家却是一片明亮的暖色调,这就暗示了这种明丽温馨的场景对于人心的温暖和对于三弟的意义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还有不多的一些长镜头,跟打斗戏的短镜头变化,可以呈现出武打片的紧凑感,以及主角的视角和内心。

    此外还有渲染氛围的俯镜头和特写镜头,以及更多呈现武打的短镜头处理。

    整部电影的打斗,散发出快、准、真实的镜头和动作设计,为了表现快、狠、准,通常不拍人物的运动,而是用几个一秒左右的极短镜头,近距离拍摄武器、动作的运动。

    把这些各种不同的镜头,调整顺序和表达,加以剪辑,这样二次剪辑便算完成,整部影片的剪辑也就基本定下了。

    当然有的导演或者剪辑师的剪辑方法是不同的。

    他们的二次剪辑可能是按照剧情暂时挑选合适的,不会直接剪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。

    再次回到水滴形的国家大剧院。

    陈昕和四男四女组成的功夫舞蹈队,看着舞台下坐着的老谋子等导演组领导,在音乐响起后,快速登上了舞台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