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一十九章 博士-《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一共11名行刑队员执行枪决任务,但因为她的美貌,最终只有三发子弹打在她的身上。

    玛塔·哈丽的尸体无人认领,最终被巴黎医学院收走,头颅则在经过防腐处理后送到了博物馆,而且后来这个头颅还被偷了。

    真是服了法国博物馆的防盗措施。还有那位在西班牙出卖玛塔·哈丽的德国军官卡纳里斯,最终成为了二战时德军海军上将及谍报局局长。

    司徒美堂在美国这么久,听了很多玛塔·哈丽的香艳故事,对他们说:“你们应该看小报,里面的描写才露骨刺激。”

    “可惜没看到!”李谕惋惜道,然后说起正事,

    “既然美军也要参战,工厂的订单肯定又要大幅追加,司徒大哥要继续帮着物色工人。”

    “没问题!”司徒美堂乐得干这事,

    “这两年你的公司招了很多人,唐人街更多人手头有了钱,已经大变样。洪门组织的捐款,主力已经成了工厂的工人。”李谕说:“大家辛苦了。”民国时期创汇手段有限,侨汇是很重要的一项。

    吃完饭后,李谕与吕碧城来到哥伦比亚大学,给吕碧城做了入学手续。

    由于迈克尔逊早就打过招呼,入学过程没费吹灰之力。哥伦比亚大学在曼哈顿,离下榻的华尔道夫酒店不远,十分方便。

    办完入学事项后,李谕随即找到了胡适。他正在准备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答辩。

    去年胡适已经通过了哲学与哲学史初试的笔试和口试,获得了博士候选人资格。

    这次答辩口试,主要是针对博士论文。按照要求,还须修改后上交一百册附本备档,才可参加博士头衔授予仪式。

    胡适的博士论文最终通过了,但他既未按需求修论文,也没交百本样册,因此博士授衔仪式一直拖到了1927年。

    还是在导师杜威本人的请求劝说和主持下,近乎赔礼道歉的情景中补办的。

    不过等几个月后胡适一回国,几乎所有人都以

    “胡博士”的头衔称呼他,胡适也就泰然受之。博士的名头此时在国内还是很响的,仅次于李谕的院士头衔。

    胡适想起了之前李谕写给他的信,即批评他在二十一条时期的不抵抗主义。

    “院士先生,”胡适解释说,

    “我只是认为当今时局更重要的是要有大学,而非海军、陆军。”

    “看来你还是坚持不抵抗,”李谕说,

    “你想想,如果没有国防,怎么能有一张安静的读书桌?这个世界不是讲道德的,你确实该看看我的博弈论,那里面虽然不谈善恶,但有抽丝剥茧后的人性。”

    “道义肯定存在,”胡适说,

    “我很想让大家清醒一些,认识到差距。我知道孔老夫子也赞成持戟卫社稷,可现在不是时候。”李谕说:“认识差距?你的那篇文章也不是这么说的,观点过于书卷气。算起来你出国时间不短了,国内的变化没有亲身体会,该回去看看了。”日本全面侵华后,胡适才转变为了坚定的抵抗派。

    胡适说:“我已经打算回国,并收到了仲甫先生的信。”李谕说:“搞革命的方法有很多,文学革命就是其中之一,这条路更适合你。”胡适点点头:“确实如此。”此前的那篇不抵抗的文章,让胡适在留学生圈里被骂惨了……反驳他的那些人一个个也都不是寻常人物。

    胡适的观点要是在和平年代发出来,大家确实会当做理性的思考;但人家都骑脸输出了,再理性不就成了不知变通的道学先生。

    李谕说:“文学革命同样不是个简单事,阻力很大,比我所在的科学要大得多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