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二十五章 管理天团-《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整个江苏、上海一带都属直系地盘,直接找冯国璋最好使。

    “汽车工厂?好事啊!”冯国璋说,“少川(唐绍仪字)几个月前就给我提起过,没想到你的动作如此快。说吧,看中了哪片土地?”

    “徐家汇一带。”李谕拿出地图,给冯国璋画了画。

    李谕选的位置紧挨租界,又不属于租界,地税不归租界收取,价格相应的也便宜很多。

    军阀们最不缺的就是地,只要能贡献税收,他们必然支持,况且还是在上海,同时有美国人参与的企业。

    冯国璋大手一挥:“没问题!我让江苏督军李纯给上海县令打好招呼,疏才兄弟放手干就是。”

    冯国璋离开南京来到北京做代理总统前,特地调来心腹李纯担任最重要的江苏督军一职。

    李谕拱手道:“多谢大总统。”

    冯国璋摸着胡子笑道:“等造出来了,我也整一辆尝尝鲜。”

    李谕说:“第一批就会送您一辆。”

    这时候没太多营销手段,让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开,比什么广告都好使。而且混乱的民国时代,只能和军阀搞好关系,不然啥都别想做成。

    有了冯国璋支持,汽车工厂的审批一路绿灯。

    李谕不得不考虑在南方物色一个专门负责汽车整车业务的高管。

    来到上海实业协会,李谕碰巧遇到一个实业大佬——刘鸿生,即后来的火柴大王、毛纺业大王、煤业大王。

    刘鸿生也认出了李谕:“会长先生,见到您倍感荣幸!”

    李谕同他握手道:“最近的煤炭生意很不错吧。”

    刘鸿生笑着说:“欧洲大战这几年,开滦煤的销路奇好,小赚了一点。”

    他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小赚。

    刘鸿生在圣约翰大学读过书,会英语,早在1909年就进入英商上海开平矿务局做跑街,推销煤炭,对象主要是老虎灶、华商纱厂,并逐步扩展到附近各地烧窑业。

    他的商业头脑极好,是个天生的商人,没多久就成了英商的买办。

    过程自然颇多艰辛,嘉善、宜兴等地的窑业本来都是烧柴的,以煤代替柴,夺了当地许多人的生计。有一次刘鸿生去收账,别人告诉他,有上千柴农要找他“吃讲茶”,他一听,赶紧乘一条粪船逃走。

    随后,刘鸿生花费几万元,派人在宜兴设计建造了烧煤的新窑,雇佣柴农做窑工,柴窑才慢慢被煤窑替代。

    一战开打后,因为矿务局的船被英国本土征用,刘鸿生自己干脆租了几十艘船,把煤从秦皇岛运到上海。

    在秦皇岛交货每吨六两,运费三到四两,到上海的成本九到十两,售出是十四两左右,也就是每吨可以赚四到五两。持续了约三年,刘鸿生赚了估计一百多万两银子。

    现在的刘鸿生非常有钱。

    他已实现财富自由,不过显然不满足于只做个外国人的买办。

    “看着大家伙热火朝天,我有了自己建个新厂的想法。”刘鸿生说。

    李谕随口问:“什么厂?”

    刘鸿生说:“暂时定为火柴厂。”

    他肯定会建火柴厂,因为刘鸿生有心结:他岳父是个火柴厂的厂长,刘鸿生和老婆谈恋爱时还没发迹,他老岳不同意这门亲事。要不是刘鸿生的老婆坚持,婚事真可能告吹。

    从那时起刘鸿生就打定主意自己建个火柴厂,然后把他老丈人的火柴厂收购掉!——这事以后还真办成了。

    而且办火柴厂资金少、风险小、机器设备简单,大部分靠手工劳动,办起来比较容易。

    “除了火柴厂,先生有没有做个汽车厂的想法?”李谕问。

    “汽车厂?!”刘鸿生震惊道,“那是欧美才能干的大买卖!”

    李谕轻松道:“我从美国买了一家汽车厂,马上整体搬迁过来,而且获得了总统府批文。”

    “会长的手笔实在令人叹为观止!汽车厂投资巨大,关键技术门槛太高……”刘鸿生顿了顿,“差点忘了,会长最不缺的好像就是技术。”

    汽车行业的重大专利李谕几乎都有,只要投钱,就能干起来。只不过他明白汽车风险太大,一直不愿意做。

    虽然有唐绍仪、梁启超等人的鼎力支持,但架不住民国城头变幻大王旗太快。

    只能尽可能早点收回成本,然后靠美国资本和经理人撑着场面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