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0629】到达华氏城-《三界仙书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宾头娑罗镇压了呾叉始罗地区的人民起义,保持了帝国在北方地区的统治。

    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,他从小就有佛心佛性,但早年的行为并未能体现出这一点。十八岁时,他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,后来在镇压旦叉始罗城叛乱中立下大功,积累了政治资本。

    七年期,父王宾头娑罗病重,阿育王回国争夺王位,传说杀死了九十九个兄弟之后才坐稳了宝座,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,但王位争夺的血腥激烈由此可见一斑。经过四年拼杀,阿育王终于排除了一切反对势力,举行了灌顶仪式。

    杀人无数的阿育王在即位后仍改变不了凶狠嗜杀的作风,他专门挑选最凶恶的酷吏去设立人间地域残害百姓。他发动了一系列统一大陆的战争,曾征服过湿婆国等,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去年远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国的战争。

    这次战争使孔雀王朝基本完成了统一印度的事业,但也造成了十万人被杀,十五万人被掳走的人间惨剧,还有若干倍于此的人死亡。

    羯陵伽战争对阿育王影响极大,这一战是阿育王一生的转折点,阿育王被伏尸成山、血流成河的场面所震撼,深感痛悔,从小埋藏在心中的佛性,曾一度被权欲所遮盖,这时终于被恻隐之心所唤醒,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次长谈之后,终被感召,决心皈依佛门。

    在羯陵伽战争结束后,阿育王转变了原有的治国方针,放弃了一切侵略性的军事行动,并致力于政治稳定和发展经济文化。他采用佛教作为他的宗教哲学,不再向邻国派遣军队,而是派去宣扬佛法的高僧,其本人也变成了慈悲为怀的仁爱之君。

    阿育王不久宣布佛教为印度的国教,下令在王宫和印度各地树立石柱,开凿石壁,将他的诏令刊刻在上面。他还召集了全国的一大批佛教高僧,编纂整理佛教经典,在各地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。

    释迦牟尼创立佛教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了,期间经历了七位持法者,进行过两次大结集。佛教的四谛、五蕴、八苦、众生平等的思想也广泛传布到天竺的千家万户,但与耆那教、婆罗门教、阿耆昆伽教等其他主要宗教相比,并未取得压倒性优势,更未传布到天竺以外的地区,而随着传播的进行,其内部也分化成了不同的教派。

    在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后,佛教的传播取得了质的飞跃。为了弘扬佛法,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大批使者和僧侣,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去传教。

    印度公主在去锡兰传教时,不仅带去了许多僧侣和佛典,还带去了一枝神圣的菩提树的树枝,并亲自种植在锡兰。

    经过一番宣传和使节往来,佛教不仅传遍了锡兰,而且很快传到了世界各地。

    除了宣传佛教,阿育王还采用了各种人道的统治方法,他建立医院和政治保护区,修订法律。在主干道的交叉点附近,设立国家粮仓和仓库,供紧急时候使用。在各条道路两旁植树,隔约三里挖一口井,设立行人休息的处所。此外,为了向民众贯彻自己的政治理想,他在所统治范围内各地树起许多石柱,刻上诏文,表明自己的决心,希望获得人民的支持。

    阿育王宣布将不再主动发动战争,即使不得已的战争也将尽量减少伤亡,宣布佛教为国教,将诏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,成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石柱法敕。

    倡导的正法,包括以下这些基本内容:对人要仁爱慈悲,包括孝敬父母,善待亲戚朋友和其他人,对动物也要尊重它们的生命,因为它们也是“众生平等”的一部分;要多做有助于公众的好事,如修桥造路、种树建亭等;要对其他宗教宽容,给予耆那教、婆罗门教、阿耆昆伽教应有的地位,禁止不同教派之间的互相攻击。
    第(2/3)页